2017年8月30日到9月1日在成都市基层卫生培训基地新华团组(青羊区新华少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郫都区犀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华西进行为期三天的TTT(企业内训师)的培训,由知行者团队的左仁淑、曾蓉华以及潘东林等几位专家教授主讲。

抛开专业,只谈感受。

这次培训与我而言,最为难得的就是能够以一个学员的身份全身心的三天投入学习状态中,不仅能够带来师资能力的提升,能够带来独立思考的三天磨砺。此时此刻,放下培训手册,丢掉培训课件,扔下培训期间记录得密密麻麻笔记,留在我们脑海中还有哪些知识点?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便是同样的三天培训,我想这参加培训的45名同学心目中依然会有45个不一样的培训体验。


一、空杯心态

这四个字很早就刻在心里,很久没有翻找出来了,但在曾蓉华老师的课堂上面再次被唤醒。曾老师上课时候提到:不管你以前讲过多少课,对于师资授课有多少经验,但是在她的课堂上就需要忘掉过去,要放空自己,这样才能更好的充实自己。

以往参加各类培训,不管是师资类的技巧,还是专业类的公卫抑或基本医疗知识。我总有一个坏习惯,一方面倾听老师讲的专业知识,一方面观察老师的授课技巧,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还会将老师的一些授课方式方法与其他师资进行纵向横向的对比。这不是一个好习惯,我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当中,更没有放空自己,很多时候“忘我”是需要修炼的。

空杯心态,这是最大的感触!


二、逆向思维

写完第一点,发现想不起来第二点写什么。三天培训下来,都还在持续放空中。逆向思维,是第二个感受,包括换为思考和逆向授课两个体悟。

1、换位思考。不能仅仅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培训对象教什么,更要是从学员角度思考学员需要学什么?这个也是我平时授课时候思考过的问题,也在试图换位思考。但思考的不够彻底,比较局限。

因为在我有意识的了解我所培训这批学员是谁,从哪里来,从事哪些岗位等等诸如此类之后,我并没有和学员进行对话,没有去深层次的发掘他们的培训诉求。而是仅仅站在我的角度,去猜测这个岗位这个地域的学员可能缺乏哪些知识点,可能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

而这些,很明显是主观臆测的。或许和学员的需求靠近,但永远不能等同于学员的需求,这或许是一个假的“换位思考”。而现在,比如网络问卷调查等等,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不足。

响石潭 响石潭 响石潭

2、逆向授课。所谓逆向授课,就是一开始不把答案告诉大家,而是让大家去试错。只有试错,才能让学员更有针对性的了解正确的方式方法。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对于一些知识点已经牢固掌握,打开书本看到第一句就可以滚瓜烂熟的背诵下去,但是实际上往往是你以为,你以为,你以为……

换句话说这就是自以为是,实则不然。我们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逆向授课,必要时候让学员来试错。工作同样,每月考核难免有同事工作中出错,这时候予以强化正确的工作方法,效果是最好的。


三、何来自卑

何来自卑?几天培训,感受到很多人的不自信,乃至于自卑。如果说作为一名师资内心不够自信是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医生内心感到自卑则是很难接受的。

作为一名全科医生,我们应该感到自豪与荣光。昨天有医生在讲课环节认为社区医生技术比专科医院的医生差,社区医院的医生普遍感到自卑。可是当授课老师问其他学员的时候,不管是犀浦还是新华的同仁,大家则表示没有感到自卑

那么,问题来了,何来自卑?

首先,拿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对比谁好谁差这是不合适的,两个本身分工就有差异。我们需要的明白自己的岗位职责,明确一名全科医生的基本定位。如果做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全科医生,但是又内心给自己一个专科医生的定位,那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

其次,全科医生引以为豪的是我们对于社区居民的整体管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除了关注患者的疾病外,还要关注患者家庭,患者心理。我们不仅治疗患者的疾病,还需要给患者进行健康管理,预防疾病。如果只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治疗患者疾病的专科医生,忽视甚至不去参与患者其它方面健康管理,那内心无疑是缺乏成就感,是自卑的。

最后,我们是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的培训基地,是成都市基层卫生培训基地。还需要将我们的团队建设,工作模式,工作经验等等传递给更多同仁。如果只是关注疾病治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甚明了,甚至完全蒙圈,对家庭医生团队建设一无所知,那就很难理解培训基地该做什么,要做什么。那么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一块的认知无疑是贫瘠的。

或许,这是自卑的源头。


写在最后: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