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已是周三,上周阅读书籍还没有记录,这段是岂止是一个“忙”字了得。

上周阅读《网络舆情的收集研判与有效沟通》一书,复旦大学孟建,裴增雨编著。这本书最为特殊之处在于2013年第一版,2014年3月第二次印刷。距离此刻已经是五年,五年前对于网络舆情的研判与今时今日又有何区别?看着书里面的一个个经典案例,如:微笑局长、表哥、华南虎事件等,稳稳的穿越感。

五年前,最火的舆论场地还是论坛帖子和个人博客,比如天涯,新浪博客等等,还有其中的很多“潜水者”。书中提到2007年开始,中国陆续出现了饭否网、叽歪de、腾讯滔滔等第一代微博网络与服务平台。2009年8月,新浪微博内测版上线,此后腾讯微博、搜狐微博陆续上线。饭否是我使用的第一个微博,记忆犹新。

1、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分为形成、激化、波动、趋缓等阶段性过程和特征。其中对于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推动而言,该书认为:强势网络和有影响力的媒体点燃网络舆情;网络和传统媒体的互动推动舆论形成;意见领袖影响着舆论的走向:①网络中的意见领袖,②传统媒体中的意见领袖,③主流媒体介入成为舆情走向的转折点

2、网络舆情收集相关准备:强调做好舆情预案的编制和案例库建设。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技术分析层面要注重如何明辨舆情的真伪。书中提到如跟帖数量,评论数量以及微博转发数量等,同时可以查看发帖人IP地址等判断是否炒作。要注意确定舆情信息的类别,判断是否为热点以及是否存在幕后推手,网络水军。

书中认为:

要厘清官方和民间舆论的差异。对民间舆论的质疑,要降下身段、学会倾听,站在民间舆论的立场上,寻找网民能够接受和理解的信息。哪怕是再尖锐的问题,也要勇于承认、敢于承认不足,取得公众对难点的理解。这是研判的重点,目的是达到心理学所谓的“共感效应”。

3、网络舆情的处置口径:信息发布工作强调简洁准确的事实说明及态度表达,避免呆板单调的官话套话。面对批评,要勇于担当、坦诚透明。面对争议,要保持权威中立的立场,要“快报事实,慎讲原因”。舆论的处理要模块化、机制化,形成一套可实施、可借鉴的流程。要先声夺人,奋力抢占舆论制高点。

4、网络舆情的整合沟通:要注意融合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多种优势。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制度,依法管理引导舆论。作为一名受众,在接受互联网信息和观点时,要有一定的质疑和批判能力,不能对网络信息偏听偏信。建议舆情的快速研判机制以及舆情信息的内部流转机制,建议舆情信息的处置与沟通机制以及综合保障机制。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部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部与部门、组织与其成员的传播活动以及组织与相关的外部环境之间的交流沟通活动。组织传播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

总之,网民通过“网络的自我赋权”,已经打破了自我表达的范畴,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方式。看完本书,就网络发展而言,已经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书的编写者2013年编写第一版的时候又可曾想象得到今日网络的繁荣?可曾预见到微信公众号的诞生,微博的风生水起以及论坛的式微。

如果以六年为一个跨度:2007-2013年这期间我还在痴迷的喜欢着黑莓手机,7290、9780、8310、9650、8700g、9000、Q10,前后换了七个型号的黑莓手机。2013-2019年年间则开始使用华为手机,麦芒2、mate7、mate8、mate9、mate10pro一路用过来。2019-2025年,又会如何的景象?5G手机?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