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已在《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4期上发表。“共识”为指导高血压患者如何自测及管理血压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指导建议。本文就“共识”的主要内容,结合老年高血压的若干问题进行解读。

1 发表“共识”的目的

1.1 重视高血压的诊治,强调家庭血压监测的重要性

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病发生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作为高血压传统诊断“金标准”的诊室血压已不能反映高血压患者真实的血压水平及心血管风险,诊室外血压测量成为诊室血压的重要补充,其中家庭血压监测是诊室外血压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高血压防治的基本单位,加强对每个家庭高血压病人的教育,进行有效的综合干预和规范化管理是控制高血压的关键。

1.2 普及家庭血压监测的正确方法及相关知识

近年来,美国、欧洲与日本相继制定了家庭血压监测指南,有了较为规范的操作指南。目前,国内尚缺乏指导国人如何进行家庭血压监测的指导性文件。随着电子血压计的广泛使用,家庭血压监测逐渐普及。正确进行家庭血压监测有助于提高血压测量的准确性,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加可靠的血压信息,对指导临床医师用药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本“共识”就家庭血压监测方法,包括如何选择电子血压计,何为标准测量方法,测量频率及天数等都做出了详细说明,有利于家庭血压监测的普及。

1.3 推广家庭血压监测的诊断标准

现有的美国、欧洲、日本家庭血压监测指南关于血压正常值的标准尚不完全一致,欧洲心脏病协会(ESH)建议的正常界点为130/80mm Hg,而日本高血压学会建议125/80 mmHg为正常,125/75mmHg为完全正常,但家庭血压监测诊断高血压的标准相同,均为≥135/85mmHg。我国家庭血压监测刚刚起步,地区差异明显,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家庭血压监测使用较多,而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家庭血压监测的普及还需要一定时间,尚无相关方面的数据调查结果。现有条件下,推荐家庭血压≥135/85mmHg时诊断高血压,<130/80mmHg时为正常血压

2 家庭血压监测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

老年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是导致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脑卒中、冠心病、肾衰竭、主动脉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5]。积极控制老年高血压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社会意义。

2.1 老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1)诊室血压标准:按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学会(WHO/ ISH)制定的高血压治疗指南[6]、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1版),老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年龄≥60岁,血压持续或3 次非同日血压测量值收缩压≥140mmHg(1mmHg=0.1133 kPa)和(或)舒张压≥90mmHg。若收缩压≥140mmHg而舒张压<90mmHg时, 则定义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

(2)家庭血压标准:目前国内尚无家庭血压监测正常值及诊断高血压的指南。本“共识”建议高血压患者的诊断标准为家庭血压≥135/85mmHg,这一标准可能适用于一般老年人,但是否适合高龄老年人上尚需要临床证据。

2.2 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及监测

(1)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部分病人起病隐匿且病情进展缓慢。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居民27万人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9]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9%。部分老年患者因为无头晕、头痛、眩晕等症状,在体检或因为疾病就诊时首次发现高血压。因此,建议老年人即使无不适症状,也需定期体检,常规测量血压,以免造成漏诊及延误诊治。

(2)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是老年高血压患者最常见、最重要的血压特点,约占老年高血压的1/2。

(3)血压波动大,脉压增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管壁结构及功能均发生改变,导致血管僵硬度增加,顺应性下降,使血管对血压的缓冲作用减弱,造成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较舒张压比,收缩压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意义更大。脉压>40mmHg视为脉压增大,老年人的脉压可达50-100mmHg。国外有关家庭自测血压的研究证实:脉压是预测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人晨峰高血压现象较常见。晨峰高血压常计算06: 00~10: 00血压最高值和夜间血压均值之差,若收缩压晨峰值≥55 mmHg,即为异常升高。

(4)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即从卧位改变为直立体位的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同时伴有低灌注的症状。体位性低血压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常见,与老年人血管调节能力下降有关。常见原因包括:老年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血容量不足、长期卧床、长期饮酒及服用降压药物等。合理的评估及治疗体位性低血压可以减少包括跌倒、骨折、心肌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5)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健康成年人的血压水平表现为昼高夜低型(夜间血压水平较日间降低10%-20%),即杓型血压节律。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伴有血压节律的异常,常见非杓型节律血压,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夜间血压较白昼血压能更好的预测心脏事件及死亡率,夜间及白天收缩压比值亦能预测死亡率

(6)并发症及合并症多。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合并存在糖尿病、帕金森、老年痴呆等疾患。长期血压控制不佳,容易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脑梗塞、慢性肾脏病等多种并发症。

(7)白大衣高血压多见,又称为诊室高血压。老年患者多见,易导致过度降压治疗。因此,应加强对老年患者血压监测以排除白大衣高血压。家庭血压监测对临床治疗选择有重要指导价值。

(8)隐匿性高血压较少见。是指诊室血压<140/90mmHg,而动态血压及家庭血压≥135/85mmHg 。总体患病率在15%左右。在老年患者中相对较低,SHEAF研究中,隐性高血压仅占9.4%。

(9)容易误诊、漏诊。老年患者应主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如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及嗜铬细胞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此外,激素、抗抑郁药等药物亦可以导致高血压。

本“共识” 建议①家庭血压监测每日早、晚各测量2~3个读数,间隔1分钟,取平均值。②初诊,治疗早期或虽经治疗但血压尚未达标或不稳定患者,应连续测量血压5~7天。③血压控制良好时,每周测量1天。④如诊室血压或家庭血压未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但水平较高,比如≥130/80 mmHg,则应增加测量血压的次数,每月、至少每个季度测量血压。

2.3 家庭血压监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重要性

血压的测量包括诊室血压(clinic blood pressure,CBP)、动态血压(24 h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及家庭自测血压(home blood pressure monitor,HBPM),后两二者又称为诊室外血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BP不能准确的反映高血压患者的真实血压水平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数据显示误诊率可以达30%-40%。家庭血压监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诊治具有明显的优势,应鼓励使用。

(1)提高高血压知晓率。国外使用家庭血压监测的高血压患者约占43%左右。我国调查显示家庭自测血压仅占30%。应强调,家庭血压监测不仅可以了解老年人群中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情况,还可以发现而无症状实际上血压已经升高的患者。

(2)便于准确诊断高血压。家庭血压监测具有易操作性及良好重复性,测量误差较小,且不存在观察者偏差及末位数字偏好,而家庭血压计与传统水银血压计相比,便于携带且安全无毒,能够提供实时准确的血压水平,便于老年高血压确诊。

(3)提高降压治疗效果。较诊室血压相比,家庭血压在判断降压疗效方面更有优势。家庭血压监测可以减少降压药物的使用而不增加靶器官损害。

(4)便于患者血压管理。家庭血压监测便于患者及时准确的了解血压情况,从而了解病情,提高降压治疗依从性,提升降压治疗质量及达标率,减少患者就诊次数。同时实时血压监测,有助于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

(本文作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向伟 刘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