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承担民众健康“守门人”的责任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在实践的考验中也得到了肯定。全科医生队伍的建立,对于医疗资源向基层沉淀,缓解老百姓看病难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在我国仍存在全科医生有概念,没队伍,社区医院门可罗雀,大型综合医院人满为患的鲜明反差。那么是什么阻碍了全科医生队伍的壮大,全科医生的出路在何方?

  国外全科医生是医生队伍的主力军

  通常,国外所说的“我约了我的医生”指的就是全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GP),或称为家庭医生,他们要求具备扎实的综合性知识、高尚的素质、丰富的生活经验、卓越的管理才能和执着的科学精神。他们的工作一般是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常以家访的形式上门处理家庭的病人,根据病人的各自不同的情况建立各自的家庭病床和各自的医疗档案。

  在国外,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30%~60%以上,卫生业务量占50%以上,家庭医生基本都在硕士学历以上的层次,独立执业,而且可以服务于多家医疗机构,工资收入超过多数专科医生,社会地位很高。他们是居民家庭成员一辈子的健康保护神,是国家卫生服务支出的守门人,也是引导专科医疗的经济人

  例如,在澳大利亚,全科医生占到注册医师中的大部分,其数量约21000名,他们为当地居民提供健康咨询、预防保健和常见病的诊断治疗等,并对慢性病和康复病人主动追踪观察。病人大多要经过他们转诊去医院接受专科和入院治疗,出院后又继续接受他们的治疗。

  我国也需要全科医生作居民健康“守门人”

  我们到医院就诊时,在挂号窗口,我们常可以看到患者询问应该挂哪个科,在门诊,又可以看到因挂错号而需转科的现象,这样不仅浪费了患者的时间,也浪费了医生看诊的时间。如果有全科医生,他们可以为群众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合理分诊分流病人,减少患者看病的盲目性,节省患者看病费用,实现“首诊在基层”的目标,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中国医师协会名誉会长殷大奎表示,中国的慢性病死亡率已经占到了总死亡率的80%,占疾病总负担的64%,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要想改善这种状况,不能只靠打针吃药,必须发挥全科医生的健康管理作用。

  2011年6月召开的国务院会议上指出,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我国的居民健康也需要“守门人”。

  但是,在我国,全科医生也应验了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我国全科医生有概念没队伍

  与国外全科医生一般可占到医师总数的1/3甚至1/2以上相比,目前,全国注册全科医疗科的执业医师仅有8万余名,仅为执业医师总数的4.3%。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医生数量严重不足,服务的人口数量也很大。

  2012年5月,上海市统计局依据国家批复本市常住人口总量,对各区县上报人口数据的评估后,核定浦东新区2011年底常住人口为517.5万人。以1位家庭医生服务2000人来计算,浦东全科医生需求量超过2500名。

  按照广东省的制度要求,仅广东省就需要2万~3万人,可目前注册者仅千人左右,广州常住人口1270万,那只有把全省的全科医生都集中到广州,才有可能达到要求。

  而意大利有3036个值班医生服务站,共有18000名医生。每个全科医生可接诊的患者最多不超过1500人,儿科医生最多不得超过1000人。除此以外,节假日、夜晚、周末和下班时间找不到全科医生和儿科医生的情况下,有值班医生提供服务。

  也就是说,意大利的全科医生除了服务的人口数比我们少之外,他们还有值班医生来减少他们的工作量,从某种意义上可认为意大利的全科医生有助理,这是我们远远比不上的。我们全科医生都不足,何谈他们的助理?

  全科医生“豪华”登场还需时日

  2011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出台。《指导意见》指出,中国将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推行“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在过渡期内,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可以实行“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两种方式,具体方式由各省(区、市)确定。

  这种培养模式是非常理想的计划,部分广州、上海的医学院校早有行动。可是,培养人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时间之内收效甚微,全科医生一时间不能“豪华”登场。为此,全科医生培训应运而生,北京、山东、上海、广东等地开设了全科医生岗位培训班和培训基地,将专科医生进过全科医生的培训后转岗进入全科医生的行列中。

  杨瑞红原是一名内科大夫,四五年前,山东淄博市张店区凯瑞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荐她参加了全科医生的在职培训,这是淄博市较早一批全科方向的转岗培训。她说,“持续的时间有一年多,也在培训基地各科转了一圈,考上了全科医生的执业资格证。”但是,杨瑞红工作几年后发现,自己最擅长的还是内科,其他科都不太擅长,她特别希望能再脱产深入地学习,拓展相关各科的知识。

  正在接受全科培训的杜新菊在区医院已经轮转了十几个科室,可是她不太自信,认为很多工作中需要用到的知识没学到,比如怎么和居民沟通、怎么进行健康教育等。

  曾有记者调查后发现,在各地培训中,授课的老师大多是二级以上医院的专科医生,缺乏全科方面的知识培训,时间也比较短。目前,我国以专科教育模式为主,医疗资源向三级医院集中,医疗结构称金字塔形。未建立科学规范的培训体系和制度,让处于金字塔底座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如何进步?对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潘志刚也认为,我国各地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和方式都不统一,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收入是阻挡全科医生队伍壮大最大的“绊脚石”

  医生的收入是中国执业医师一直以来最为纠结的话题。而成为全科医生,就意味着要扎根基层,收入状况也会随之而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难以吸引和稳定人才,条件较为艰苦的山区、民族地区和贫困边远地区尤为突出。面对就业、成家、买房、养育子女等生活压力,试问,那些刚刚毕业的医学生、经过转岗培训的医师们,如果有机会留在收入比较好的大医院还有谁愿意下沉到基层?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曾益新列举了一些国外医生的收入状况:瑞典专科医生收入是社会平均收入的2.5倍,全科医生是2.2倍;英国专科医生收入是社会平均收入的4.3倍,全科医生是4.2倍;美国专科医生收入是社会平均收入的4.1倍,全科医生是3.3~3.7倍。例如,宾夕法尼亚州的三口之家平均收入是55006美元,那么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家庭医生的收入是180000美元以上。而中国呢?据卫生部的统计数据,北京市区的三口之家平均收入是65000人民币,北京市区的初级保健医生的平均收入要达到2.5倍,也要16万人民币以上!

  河北省石家庄市尚乘源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人口约有8463人,还有数量不等的流动人口,包括接种疫苗在内的月门诊量3000多人次。该服务站共有6名工作人员,其中2名全科医生,2名全科护士,1名健康档案管理员,1名按摩师,全科医生的月工资在1600~2200元。站长任丽潮介绍,服务站60%靠财政支持,40%靠自己挣钱维持。自从实行药品零差率及下调收费标准后,服务站的运行压力越来越大,入不敷出的忧虑始终存在,全站人员的月工资仅为1.3万元。

  而一些由企业转型而来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情况更加严峻。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东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前身是一家企业医院,2007年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6个居委会,12456户人家,34771位居民。目前,该服务中心有51名工作人员,他们都经过了省级培训,拿到了全科医生合格证书。据中心主任刘华雷介绍,去年该中心人均工资仅1700元。

  除了收入问题,职业认同感不高、缺乏晋升机制也是全科医生流失的重要原因。石家庄市新华区卫生局一位负责人认为,全科医生的工作考核应该比学术论文的发表更有说服力,其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指标应重视工作考核,而不是外语、科研和论文。

  结语

  有人将全科医生比作中国文革时代所谓的“赤脚医生”,他们同样服务在基层服务,但区别是今天的全科医生大都是真正上过医学院,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生,不像以前那些医生世家的子弟或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的半农半医的医生。然而,如今他们的社会地位貌似还没有当年赤脚医生的地位高!

  我们应当适度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并开始实施。一些省市也出台了与本省情况相配套的激励制度,如返还学费、给予一定补助等,目的在于把人才吸引到基层来,但是,光吸引是不够的,还应当将人才稳定在基层,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发展全科医生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政府、公立医院、基层医院乃至各大医学院校的全力配合,希望大家可以正确认识到全科医生的重要性,积极的参与到全科医生的队伍中来,为我们早日拥有自己的健康守门人而努力!

  注:本文转载自中国医师协会网站,地址 www. cmda.gov.cn/xinwen/redianxinwen/2013-05-16/12058.html 响石潭转载于此,仅作为学习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