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3日00:12:58,夜半!总结下《佛性》一书,不然总觉得心里欠欠的。该书由宋汭葓居士所著,东宝·仲巴活佛指导。很多人看到佛就想到的是佛教,一个是宗教。

与我而言,或许更多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处事的态度。这本书看完,不由得想起《人生的韵律》,之前研究生毕业时候谭生奎老师所给我们推荐袁志发《快乐老年》里面的一个章节。

一个是佛教居士写的书,一个是人民日报的副总编辑,很多人生理念又是何其相似。或许,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很多时候,传统文化不能截然分为儒释道,而是合二为一,融为一体。

前段时间在嵩山少林寺看到“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不正是林林总总集大成么?“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本来是一家”。正如碑文上面所写:

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製。纵横应对,小说谘询,阴阳顺天,医流原人。杂流兼通,述而不作,博者难精,精者未博。日月三光,金玉五穀,心身皮肤,鼻口耳目。为善殊途,咸归于治,曲士偏执,党同排异。毋患多歧,各有所施,要在圆融,一以贯之。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而《佛性》这本书讲的就是“佛教见性”,什么性?清静的本性。要去熄灭我们自行中的“贪嗔痴”,要勤学“戒定慧”,让内心觉醒。全书有8个章节,指导如何用佛教的思维去看待这个世界,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时时自省,如何面对一切。全书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要抛却执著,要放下妄念。对于各种烦恼,不要起心动念,要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书中很多语句经典,耐人深思。让我总结回顾本书,更是不知从何谈起。感受就是需要终身修炼,很多思维和境界不能用语言来描述。或许这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感觉吧。缘起性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摘录本书一段,大家可以试着理解下:

我们要学会安忍,不要跟随思想,更不能跟随因它而生有的情绪,不要让他们带动自己的心乱跑和做出什么行为,我们要做的是看到它自然消失。比如气愤这个情绪,先有了生气的感觉,然后思维,就越想越气愤,气的无法控制的时候,身体就会做出行为。可是,没有一个人能把生气永久持续下去,因为事物的本性空,世界上没有永住的东西。何况是情绪,它来自心的变化,是心的内在四相的外在表现而已。

如果突然遇到愉快的事情,心就会把生气这情绪忘记,而又随新的情绪走了,这就是心。它可以改变,我们也可以掌握,只要当情绪生起时不去执著它,它自然会消退,退回到我们心性中。很快你会发现思想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而我们要做的是静看着它流过,不去附和它,我们的智慧就能看到它们生起和消退,并把这个过程延长,让你的情绪永远在心中不留任何痕迹。

这本书虽然是上周阅读完,但前前后后是看了几个月的时间。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你静心。每次不断情绪多么糟糕,只要沉下心来阅读该书的章节,就可以迅速的进入状态,读完之后心也就静了下来。这种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心,让我感觉到了宁静。当我们面对事情不能自主而生起嗔恨时,在遇到困难而生起抱怨时,在沉浸在烦恼中时,这时候我们最主要的是保持清醒,让心觉醒。

有感受,有力量,有语言无法表达的喜悦,推荐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