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之前又何曾能想到现在这般光景,希望大家都坚持一段时间,能够拨开乌云见青天。曾几何时,进入医疗机构健康码,风险旅居史,24小时核酸报告,行程码,这一系列的查看,需要绿绿绿。而现在已经戛然而止,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防疫阶段,相同的一批人,一群奋斗的家庭医生团队医护人员。图文记录下过去一个月左右的各项疫情防控工作,来记录我们逝去的青春。

 

11月27日,最后一次全员核酸采集。11月28日,随着20条推出,阳性患者开始增多,很多核酸采样点撤走,到医疗机构采核酸的人越来越多。医院采样亭附近市政施工,但是这阻挡不了大家排队采核酸的步伐。学校的核酸采集,从开始每周两次,到后来每周一三五日,再后来每周一到五每天20%覆盖。12月7日,新十条出台。12月8日开始,学校核酸采样结束,医务人员不再查核酸。12月8日,上午核酸采样亭最后一次采样。由于阳性太多,下午开始关闭消毒,结束了核酸采集的历史使命。

 

11月底,12月初混管阳性陡然增多,追阳工作任务非常艰巨。之前几天才有一次的追阳,现在变成每天几十上百人。工作专班由急诊科人员承担,大家追的速度赶不上名单的增长速度。12月4日开始尝试让混阳人群到点位采集,设立混阳核酸集中采集点,12月8日开始集中采集点取消,随着新十条的出台,只有住院才涉及到采核酸。追阳工作逐渐淡出,结束了追阳的历史使命。12月5日,最后一个高风险区域凌晨采样结束。12月6日,最后一个三天三检区域核酸采样结束。

 

12月15日,参加疫情防控流调的同事回单位。12月1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第九督察组到单位调研,了解中心门急诊量,发热患者诊疗,新冠疫苗接种以及辖区老年人健康调查情况。12月20日,参加集中隔离酒店的同事回单位。12月20日下午青羊区领导到中心了解发热诊室运行,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情况,了解大家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并就核酸采样亭的改造使用提出意见和建议。

 

12月16日下午开始,陆续有多家媒体到中心采访家庭医生团队及发热诊室。感谢大家在这个时候对我们团队的关心和关爱,让更多的社区居民了解家庭医生这个群体,知晓我们可以提供的服务。谢谢四川电视台,成都日报,成都商报等媒体,这期间罗元容、宋玥、肖大操等医务人员接受了媒体的采访,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医生,组成了大写的家庭医生团队。

 

12月21日核酸采样亭改造为发热诊疗站,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为便捷的疾病咨询和诊疗,免费提供大锅汤。12月22日成都日报、成都商报、成都电视一台分别对发热诊疗站进行相关报道。12月23日基于运行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和调整发热诊疗站位置,调整到宽窄巷子东广场。24日进行诊疗站的各项配置,包括电源接通,设备安装等等,25日家庭医生到位开始运行,并接通医保网络。

 

昨夜下了一场雨,早上起来银杏叶铺满了大街小巷。踏着金灿灿的大地,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感,莫名的感觉到踏实和自在。今天上午和下午分别去了一次宽巷子东广场发热诊疗站,上午实地查看运行情况,并就存在的问题及时梳理和优化,下午是领导到现场调研,现场汇报了一下目前的情况。现在成都市各个区县都在开设便民发热诊疗站,我想这也是幸福成都的体现之一吧。

 

疫情远未散去,家庭医生团队继续负重前行。很多人依然咳咳咳,依然烧烧烧,依然气紧紧紧,依然头痛痛痛,但是大家都在症状稍微缓解后第一时间奔赴工作岗位。面对每天繁重的医疗工作,每个人都在咬牙坚持。医务人员也是普通的人,也有家里阳了的家人需要照顾,也有子女需要关心。但就是这么一群可爱的人,辖区每条街道,居民的每个院子,你都可以看到我们的身影。青春易逝,青春无悔。

 

12月8日是我39岁的生日,从此365天倒计时,四十岁就在前方。生日,总是觉得是灰蒙蒙的,父亲走了之后更是这样的感觉。到了39岁这个年龄,就更谈不上喜悦,也谈不上悲伤,就是年龄的增加,就是岁月的冲刷,一年就是那么的快,能够激荡起许许多多的涟漪,那么的寂寥,那么的惆怅。然而,一切又都是喜洋洋的,新的一岁,新的征途,一切清零,一切重新启程。响石潭,生日快乐。

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治并适时调整医疗保障政策;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调整疫情信息发布频次和内容。依据国境卫生检疫法,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

12月27日,别了,居家医学观察;别了,机场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