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据分析大家都会,分析不分析在于决策者愿意不愿意分析、愿意不愿意站在医生的角度去分析:一名家庭医生平均管理600户(这算少的),600户人家每月入户走访一遍,平均每个工作日要走访27户,这还必须是每次走访都要家中有人并热情迎接、毫无怀疑刁难。同志们,你自己走走看。

(2)通常我们医生每天上门家庭病床查房不会超过10人,因为还有大量的病案、医嘱需要回来后处理。一天要走访27户,还要送医上门、建立健康档案、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康复训练、计划生育指导、心理咨询等等工作...如果真能做到,只有两种可能:一全是活雷锋;二全是机器人。

(3)所以说,做不到的事情,我们不要向民众承诺;不要一天到晚宣传“一个电话、家庭医生上门”;不要假大空的说辞......不要失信于民:要知道民众是“民”,家庭医生同样也是“民”,此民与彼民,均是共和国的公民,都需要党和政府的关爱和呵护。

(4)首先,居民与家庭医生应该有个契约关系,首诊家庭医生处;第二,每位家庭医生至少要配备一名护士、一名营养师、一名康复师、一名助理(护士);第三,背后有个转诊网络,并信息化关联门诊工作站;第四,这位家庭医生最好还要有名搭档或partner,他们互为AB角,能彼此支持。

(5)譬如您感冒了,您首先打电话给您的家庭医生,接电话的是他的助理,询问了您的情况后,先在电话里教您几招自己处理的方法;第二天第三天,家庭医生的助理都会打电话回访您,如果您好转,那OK,就此结束。如情况相反,就会尽快帮助您预约家庭医生的门诊。

(6)就诊时家庭医生的诊室必须是标准化全科诊室,除配备血压计、检查床等基本配置,还要有便携式心电图机、电子眼底镜、电子耳镜......

(7)医生在接诊的过程中全程都有一名护士陪同并负责记录,医生除了问您的病情,还会询问您的家庭情况、观察您的心理动态、了解您的生活习惯,从蛛丝马迹中察觉您除了这次看诊外还有那些需要注意并进一步处理的问题,并帮助您预约下一次门诊或专科门诊。

(8)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全科门诊(或家庭医生门诊)面临的健康问题,70%以上都是内科病,还有10%的外科病、10%的五官科病、10%的其他疾病,我们这些内科医生出身的全科医生大多都能应对自如,也能比较准确地分诊。如有了标准化诊室,我们也会自觉地操练掌握那些设备。

(9)此外,我们的民众还是善良的,全科医生对他们也是具有亲和力的:我遇到不少居民,原本要求挂水吃药,经过我耐心劝解,讲明利害,他们大多都能坦然接受,打消过度医疗的念头,年轻居民更是如此。因此,我深为我们的市民而感到自豪和欣慰,每一次良好的医患沟通都会给我带来正能量。

(10)但工作确实难做。难在哪里,难在我们的团队无法建立起来......首先,哪里来的那么多护士做我们的助理,我们的护士现在一天到晚忙于打针、发药(有些在服务站的护士还要算帐),哪里有时间来帮助医生预约、健康宣教。

(11)其次,康复师的配备对于家庭医生及早干预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期的病人有极大的好处,能很大程度上避免因病致残、因残致贫;第三,营养师的配备对于慢性病的个体化、专案化管理(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也有非常大的帮助......现实是,康复师凤毛麟角、营养师不但缺还在其位不谋其事。

(12)所以,上海社区卫生形成了这样一种怪像:社区也“熙熙攘攘”,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日均门诊量往往超过2000人次,但干的都是配药工的活,家庭医生们无法提供规范、到位的全科门诊服务。

(13)三级医院的专家们则干起了家庭医生的活,一天到晚看感冒,但也无法应付汹涌如潮水的门诊病人。整个医疗体系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怪圈。

(14)本人微人建言:家庭医生服务可以搞,但不能全国一哄而上,但要保证像上海这样社区卫生已经比较成熟先搞起来,和国际家庭医生水平接轨。

(15)一是制度接轨:建立分级转诊制度(至少在医疗联合体内);建立家庭医生自由执业制度;建立按签约人群的医保支付制度(商业保险制度辅助)。

(16)建立医保结余按比例支付家庭医生医事服务费制度;淡化家庭医生职称行政审批,而改由政府及民间、第三方共同评定星级家庭医生并按星级划定医事服务费比例的制度;建立科学的不断论证完善的基本药品制度;建立合理的护士等其他医务人员薪酬支付体系。

(17)二是能力和培训接轨:建立统一的标准化全科诊室;建立家庭医生实训基地;制定家庭医生培训教材(技术与人文沟通各占50%篇幅);建立以资深全科医生为主的师资队伍(待遇也要到位);建立全科护士及家庭医生助理培训基地(技术与人文沟通各占50%)。

(18)三是技术支撑:建立家庭医生信息化门诊工作站;依托PAD技术可实现指纹确认处方传输的信息化上门服务工作包(有了它家庭医生甚至不必拘泥于执业的场所,大大拓展了便民服务的想象空间)。

(19)诸位可以把它称为“妄言”,但要实现它,要说难也难,要说不难也不难,关键是顶层设计能下多大的决心。在上海、北京、广东、浙江这些发达省市的部分地区还是可以搞起来的,五年内涌现出3万名这样规范化的家庭医生(服务6000万民众)还是可能的,必定能起到示范作用!

(20)这些工作的前提是公立医院也在同步改革,不然无法避免形成“上层纹丝不动、下层假动作不断”的大家都不愿看到的局面。

(21)相信党和政府,一定能通过深化体制改革,解放医生的生产力和创造力,让有能力的家庭医生(全科医生)真正发自内心地做好自己签约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做一番政府能满意、居民得实惠、自己有尊严的事业!(关于家庭病床,我下回再谈)

本文作者:知信行家医李震宇  微博:http://weibo.com/leonard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