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有一个感悟,活着就是一个观自在的过程,活着,就是每一个观自在的当下。活着,无它。
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思考,甚至不用思考的单纯的观,无有分别心。自,就是自己的内心,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心。在,就是活着,就是当下,就是五蕴皆空。工作也好,学习也罢,乃至思考,其实都是活着的一部分,而活着,就是在观自在。是故,取消了目录的分类,统一为“观自在”。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观”,都是虚静无染的“自”,都是欢喜无常的“在”。继而,又觉得佛家和道家的先哲们,思维有太多的相通之处,大凡思维,确乎没名可名非常名,确乎需要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非法非非法。再一想,这也正常,不是要看谁谁的思想相似,而是要看他们所观察的对象。同一个人世间,当然会形成几多相近的观念,却也正常。
继而,说到人人都有佛性,却也正常。人们生活阅历到了一定的年纪,都会开始思考类似的人生问题,形成相近的认知,再一看先哲们的论述,嘿,这不又可以开始循着古人的思维继续延展么?如果说生命是沿着DNA的设计生老病死,那么人类的认知和思想,或许也是有一个无形的DNA,让你在不同的年纪形成不同的思维。或许这根本就不是思维,而是基于肉体DNA不断基因表达由物质排列组合所形成的功能而已。就像现在的人工智能,你说是在思考么?
不,AI只是一种复杂的功能表达,是各种数据投喂后的数据展示,那么人呢?是不是也是经历了人世间的种种,类似于投喂了数据,然后形成了自己的认知?以为是自己在思考,其实狗屁都不是,你的所谓思想,所谓认知,其实都只是对真实世界大数据的呈现,展示和组合。你以为你是独一无二的,其实你就是一台精密的机器而已。之所以人和人不同,那是因为我们去感知世界所摄入的数据不同,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提问所不同。而提问,就是对于数据的利用,而问题,就是人的生活态度吧。积极的人可以给自己的数据库提问,结合现有数据,分析如何做的更好?如何积极的正对困难?消极的人可以给自己数据库提问,结合现有数据,分析是不是存在巨大的风险?如何逃避去做某件事?
继而,就好好的观自在呗,每天静静地感知世界,好也罢坏也罢,姑且认为是好坏,都无所谓,数据嘛,不带任何情绪,来来来,往我这个机体里面投喂数据,我来刻盘存储……至于是不是观,是不是处理分析数据,这个就全在我了,一个人能够控制的只有自己的内心。观,就像人工智能AI处理数据,并不会改变数据本身,而是去抽离数据,重新组合,归纳整理而已,都是忠于数据本身的。其实也是一种简简单单的纯然,没有分别心,只是呈现最真实的自己。哪天人这个机器报废了,数据也就崩解了,其实也谈不上崩解,数据本身就是存在硬盘的,硬盘坏了,数据其实并不是不存在了,而是因为坏了不能读取而已。数据刻盘,还是物质。这个硬盘啊,又开始回归泥土,回炉再造。你说数据没了么?其实还是在,只是等着再次的排列组合,缘聚缘灭,再次被“观”而已,如是如是。
或许人啊,就是大抵如此。生就是生,死就是死,其实无生也无死。林林总总,花花世界,空空如也。五一第二天,思维有些奔逸。回到现实,安住当下,以观自在。在人这个角色中,珍惜这暇满人身。以上,我自己再读一遍都觉得有些乱七八糟了,让deepseek给归纳一下。
文章以 “观自在” 为核心,融合哲学与现代视角,探讨生命本质与存在状态。核心内涵,“观” 是无分别心的觉察,“自” 指本心清净,“在” 为安住当下,三者统一于生命体验。思辨认知本质是人类思想类似 AI 数据处理,由外界经验(数据)与个体提问方式(态度)组合而成,否定绝对主观独特性。强调生死观,生命如 “精密机器”,肉体消亡是物质循环,意识(数据)随载体崩解而暂隐,本质缘聚缘灭、无生无死。注重实践主张,以客观纯然之心接纳世界,控制内心而非外界,珍惜当下 “暇满人身”。最后认为活着即 “观自在” 的当下,在数据化认知与心性觉察的张力中,回归对生命本真的如实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