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大医之道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中西医全科医学2002级   陈 锐

提  要:笔者于2004年10月22日至2005年6月20日期间跟随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与辩证法》指导老师、常务编审赵致镛副教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大慈寺路门诊部进行见习,本文从临证察机,当明阴阳;医德持重,不分贵贱;当博群书,渴求新知等三个方面对门诊见习进行总结,试谈大医之道。

关键词:大医  阴阳  医德  经典

欲研习中医,必临证以鉴之,必躬身以行之。甲申国庆至今,笔者随赵老门诊已逾半载。笔者出自寒门,从医之道,非父母指引,实乃自己之喜好。大学至今,已近三载,心中惶惶,思绪翩翩。上课之时。常闻老师讲中医之惨境如何,讲我堂堂全科医学乃“万金油”之学,心中愤然。几千年中华国粹岂会就此终止?“万金油”岂可与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之全科医学相比?

笔者常思:赵老当年四年可以学完不分科之中医,那么笔者如今用五年时间来学习不分科之全科,又岂可落得个“万金油“之境地?大学虽近三载,然真正认识中医,醉心于中医,则自随赵老门诊始。赵老待笔者祥若慈父,声虽严厉,俨含真情。每逢患者,则详加诊辨,悉讲方药之缘起,病症之机转,煎药之方法,饮食之所忌,言之肺腑,诲人不倦,患者听之心中了然,亦使笔者受益非浅。

今执笔欲书门诊之总结,赵老之训导依然铭记心间。赵老曰:“师傅者,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笔者谨记之。现对半载门诊见习进行总结,试谈大医之道,详论如下: 

1.欲为大医  临证察机  当明阴阳

大一学中基之时,知阴阳之关系,乃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五者也。然学过之后,依然没有多么明确的认识,没有和临床诊病用药联系在一起。阴阳为何?“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诊病用药皆须明确阴阳,欲为上工,更应明辨阴阳。清代医家郑钦安在《医法圆通》中说道:“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在阴阳之中”。 

但凡应诊者须察其言,观其色,丝毫之间亦包含至奥之阴阳。曾有一刘氏患者,女,八旬有四,口干,鼻干,便干,舌苔少津,裂纹,寸浮数无力,两寸沉弱。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可知此乃虚火上窜之象也。然患者又言其胸冷背热。笔者百思不得其解,既是虚火上扰,何以有胸冷背热之象?遂问赵老,方知背乃阳中之阳,胸乃阳中之阴,故而胸冷背热。阴阳之理,至丝至微。

又有一蔺氏患者,女,四旬有二,就诊时舌苔微黄,舌质红,少津,俨然一派热象。然细问,患者却称其喜食温热食品,惧食寒凉食品,察其脉象沉细且弱,赵老以半夏泻心汤合四君子汤主之。翻开《伤寒论》方知,此乃阴证阳证皆有,寒热错杂也,但投以寒药或者温药,其必谬矣。中医疗疾,寒则热之,热则寒之,以偏纠偏,以正其偏。辨证用药,药贵平衡,贵阴阳相衡。临证用药,赵老在大队寒凉药中必配少许温热药,大队温热药中必伍些许寒凉药。

人乃阴阳之体,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以阴阳之药调节阴阳之人体,其效必彰。赵老用麻黄,则配辛寒之石膏,用银翘则伍辛温之紫苏。赵老用附子、砂仁之类,常用六克足矣。温药之弊,赵老常告知笔者。记得有一蒋氏患者,女,七旬有八,年青时曾服用大量附片,以致伤阴,及至老年,蒋氏常有口干,少津之状。热药之弊可见一斑。又有一张氏患者,男,六旬也,脚后跟痛多年,口燥咽干,赵老诊断为肝肾阴虚。

在补阴药之列,佐杜仲十五克,取“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之意也。笔者查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病案,有一剂即愈者,亦有卅剂愈者,更有百剂方愈者。然今之人仅服用一两剂中药后,如果没有明显疗效便另投他医,而医者亦以为其所开之方有差讹也。岂不知中药之治,在于调节人体阴阳,阴阳之调和岂是旦夕之功乎?正气之恢复岂是瞬间之易事乎?医者若辨证正确,则应坚守其方,效不更方,须知“路遥知马力”之理也。然亦须灵活权变,切勿过于呆板,墨守成规。 

2.欲为大医  医德持重  不分贵贱

 刚进入成都中医药大学之时,我们便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的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初学医古文之时,我们便知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龚廷贤在其《万病回春》中写道:“凡病家延医,乃寄之以生死,理当敬重,慎勿轻藐,贫富不在论财,自尽其诚,稍亵之则非重命耳”。 古之医家,乐善好施于众生,不图钱财于私利,堪为后世之典范,我等后人更当记之于心,付诸于行。记得有一刘氏患者,男,二十有四,成都某高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擦皮鞋以济生活。及至门诊,睡眠差,晨起有眼屎,关尺浮,寸沉。

赵老以杞菊地黄丸合生脉散加减。刘氏欲付挂号费,赵老不要;刘氏定要付,赵老不悦;于是刘氏连声道谢而去。后来,赵老曰,此子甚可怜,然有志气,医者当怀仁人之心也。门诊之时,有诸多“高血压”患者,言其在某某平价药房免费测血压,结果为高血压。赵老把脉之后,认为并没有高血压。于是,笔者复测之,果然血压正常。详加询问,疑为厂家推销降压药之招数也。尚有一咳嗽患者,刚到医院,就输液打针数日,花费愈千,症状未减,后经人介绍至赵老门诊。赵老以上焦宣痹汤合三拗汤主之,仅仅数十元,其病痊愈。医者之心,以此可鉴。

3.欲为大医  当博群书  渴求新知

欲为大医,须习经典,当“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融会诸说,兼收并蓄,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方为医学之门径”。赵老喜遍览群书,以增其智,以资临床。赵老常向笔者推荐《内经知要》、《医宗必读》、《濒湖脉学》等书。一日笔者和赵老途经“科源医学书店”,赵老疾步而入,笔者亦随之。原来赵老欲买刘越所编著之《图解温病条辨》。后来笔者问赵老,您研究伤寒温病半生,缘何买此书?赵老答曰:“我想多看看别人的新思想,新见解”。

笔者暗钦佩之,进一步明白了药王孙思邈所谓“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之意也。笔者随赵老半载,深谙此意。适逢书店,必欣然而入。凡遇喜好之书,纵三日不食,亦必买之。书既在手,必悉心读之。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耳濡目染,定有所获。自古中医并无明确之分科。何也?内外妇儿,其理一也。皆须通阴阳,知四气,辨六淫,明八纲;皆须重视基础的掌握,经典的学习。

笔者所在学校附属医院去年就对全院临床医师进行了中医“四大经典”考试,经典之重,以此可见。然笔者所在之全科医学专业,竟不开设《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课程。笔者常自嘲到:学中医的不学《黄帝内经》,无异于学法律的不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乃羞煞众生矣。但诚如赵老所言:“中医虽艰,但完全可以自学,师父引进门,学艺在个人”。中医之学,贵在个人,贵有坚忍不拔之毅力。

或曰:“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但笔者深信“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之理。正如傅景华先生在《中医古籍名著丛书序》中所言:“不治古籍,焉能言医,不谙经典,何入医门。然医术浩瀚,如大海寻宝,茫然不知所止。‘竹密不知云欲雨,山高尽见水朝宗’若将古代名著读一遍,医者意也,在人思虑,水到渠成,天机自现,我本无心觅良方,谁知良方逼人来”,此言甚是。 

《黄帝内经》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屈原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医之人 “炼神者上,全形者下。服气导引,禅思定慧,反观内照,悟圣心法,始得医道之真谛”。临证察机,当明阴阳;医德持重,不分贵贱;当博群书,渴求新知,方为大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