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遵义。有幸参加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红船精神 基层行”活动,在遵义,感受伟大转折会议的崇高力量,感受遵义城市的古朴之美。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感受一段熟悉的历史进程,是一种亲近而又陌生的感觉。一座老城,一段回忆,一个信念,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激发和鼓舞着自己,埋头前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遵义红军山又叫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全长共358个台阶,于凤凰山麓、湘江河畔,占地103亩,陵园与“遵义会议会址”和“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等纪念体系隔江相对。陵园正面碑正面是邓小平同志手书的竖写“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碑的外部由四个头像托着一个大圆环,四个头像代表老红军、青年红军、赤卫队员和女红军。圆环外面有28颗星,寓意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年的夺权历程(1921-1949)和遵义会议永放光芒。

陵园纪念碑后面,拾级而上,便是邓萍同志之墓。1935年2月,中央红军出其不意地挥师东进、二渡赤水,短短几天时间里,势如破竹,摧枯拉朽,先后占桐梓,攻娄山,下板桥,直逼遵义城下。2月27日傍晚,刚刚拿下遵义新城的红军,被老城东门坚固的城门和高大的城墙阻隔在了湘江河的东岸。为赶在敌人援军吴奇伟的两个师尚未到来之前,拿下遵义老城,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和红11团政委张爱萍、参谋长蓝国清一道,在带路老乡的帮助下,沿干田坝小路,来到老城北门外拱安关斜对面、湘江河边小龙山西北麓的一个小山包上隐蔽起来,举起望远镜,观察对面城墙上敌人的防卫,寻找攻城的时机和方式。

突然,敌人一阵冷枪射过来。邓萍不幸被击中头部,鲜血直流,连要说的话都没有说完就牺牲在张爱萍的身上。因战事紧张,当晚就由几个红军战士将邓萍的遗体用门板抬到城北新街罗庄,在街上颜姓人家买来一口杉木棺材,连夜装殓,草草埋葬。邓萍的牺牲,无疑是三军团乃至整个红军的巨大损失。1957年,在中央军委和彭德怀同志的关怀下,经党政和各界人士的努力找到邓萍烈士遗骸,1958年开始动工修建邓萍墓,1959年邓萍墓建成。

山上还有一座青石圆坟,坟前立着一块石碑,上书红军坟三个大字。里面葬着一位当年为遵义人民治病而惨遭反动派杀害的红军卫生员 。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遵义后,一支红军部队的卫生员给当地群众治病去了,这时部队执行紧急任务离开了遵义。在外为群众治病的一个卫生员未能跟上部队,后惨遭伪保长杀害。群众怀着悲愤的心情,就地安葬了红军卫生员。

红军走后,群众又陷入苦海。群众生病无钱医治,更加怀念红军卫生员。有些生病群众到红军卫生员坟前悼念,因精神振奋,回家后感到病情好转,就认为是红军卫生员“显灵”。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四面八方。保长率爪牙多次去挖坟,群众一次又一次地把坟垒起来,而且一次比一次高大。群众为了保护红军坟,就宣扬红军卫生员是“菩萨”。反动派从此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群众络绎不绝地到红军坟悼念和求药治病,寄托对红军卫生员的哀思,盼望红军早日归来。解放后,人民政府把红军卫生员的遗骸由桑木垭迁葬小龙山。从此群众就把小龙山称为红军山。

瞻仰完烈士陵园,便去了遵义会议会址。这里原为黔军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修建于30年代初。主楼为中西合璧,临街有八间铺面房,当年为房主经营酱醋及颜料纸张。铺面居中有一小牌楼,檐下悬挂着毛泽东1964年11月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字的黑漆金匾。街面房连接主楼与跨院之间有一座青砖牌坊。牌坊上方用碎蓝瓷镶嵌着“慰庐”二字。牌坊的另一面有“慎笃”二字。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参观纪念馆的人特别多,一幅幅历史图片,仿佛穿越般让你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都还来不及细细看,集合时间便到了。参观期间,看到一对夫妇,丈夫坐在轮椅上,妻子后面推着轮椅。面前是一张巨幅的红军红军指战员合影。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照片,一个个影视作品,一个个场景,真实地再现了遵义会议当年的内容,也阐述了这次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作用。

这里还有很有很多共产党当年的宣传标语,直观、简明、快捷。毛泽东在1928年11月25日给中央的报告中写道:“文字宣传,如写标语等,也尽力在做。每到一处,壁上写满了口号。”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指出,“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否则“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工作。”

红军的宣传尽量使用群众看得懂的语言,如规范字、正楷字、简笔字等,写得愈大愈好。除了汉字外,在少数民族地区还要使用民族语言。提倡口号式的短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诙谐风趣。采用口语化词句,包括当地的方言。如西北军区政治部在四川留下的一条标语写道,“白军士兵们:你们替军阀当兵得到点啥子啊!扯常挨打受骂,莫穿莫吃,薪饷又被克扣干净,家中还要出款子!来替军阀打仗白白送死,为啥子呢?”

在离开遵义返回成都的早上,走到了毛主席住居,这里是是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址的简称。1935年1月红军进驻遵义后,毛泽东、张闻天和王稼祥就住在当时遵义新城城中心丁字口旁的古寺巷,这里原为川南边防军旅长易怀芝的私宅。

张闻天,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并出席遵义会议,1959年被错定为反党集团成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尽迫害,于1976年7月1日含冤病逝。1978年8月,中共中央对其冤案予以平反昭雪,主要著作有《张闻天选集》。王稼祥则在1943年7月,他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在“文化大革命”中,他长期从事的外交工作被康生污蔑为“三和一少”的投降主义路线,遭受到严重的迫害。1974年1月25日在北京不幸猝然逝世,享年68岁。

 

遵义老城里面的街道非常逼仄,有种回到九十年代的感觉。蓝天白云之间,充满了生活气息。街道上行人非常多,每个人都在匆匆的赶路,而说法的口音则和四川省一样一样的,没有贵州话的那种口音。街道上也没有共享单车,查了下从2020年8月16日起,遵义四城区便全面暂停使用共享单车。“遵义没有自行车道,且非平原地区,中华路、老城、丁字口这样一些车流量大、街道狭窄、无专用自行车道的地方,共享单车行驶,不仅会给道路添堵,也会产生严重安全隐患。”

在大街上看到了煤炭,估计有二三十年没有见过的。贵州省在中国煤炭储量第四,总储量3,470亿吨,约占全国总储量的4%,贵州的煤炭资源储量主要分布在遵义地区和毕节地区。这里很多人家门前都用花盆栽种一些花草,屋前的花儿朵朵,比起那些现代精致的奢华建筑,我更喜欢市井巷弄里的人间烟火。

湘江也称湘江河,长江支流乌江左岸的较大支流,主源喇叭河发源于遵义市老城区西北娄山山脉金顶山南麓板牛沟的刘家屋基,在城区北郊的三阁公园与中心城区北部的高坪河汇合后,缓缓流过遵义市中心城区,在播州、开阳、瓮安3县(区)交界处的三星场注入乌江,全长155公里,流域面积4913平方公里,是遵义市的主要水源、水电开发河流,被称为遵义市的母亲河。

贵州遵义丁字口晨光雕像、1996年,12米高的不锈钢雕塑被竖立在遵义市红花岗区丁字口,雕塑被取名“晨光”。雕塑由塑像和喷泉组成,夜色中塑像在灯光的照映下,顶上闪耀着金色的光,底部的喷泉被灯光照耀成五颜六色。喻为托起明天的太阳,象征着遵义人民奋力拼搏,成为市中心城区的标示性建筑。虽在遵义,但突然想起了“绿绿的贵阳,爽爽的贵阳,感受着你的气息,我醉倒在惬意的天堂,我背着装满向往的行囊,寻觅抖落风霜的地方……徜徉在你的怀里,我回到了童年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