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和内科医生、外科医生等一样也是一种专科医生,但是在提供的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上和其他专科医生不同。由于全科医生在我国处在探索和起步阶段,人们对全科医生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全科医生是低素质的医生。造成这个误区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引进全科医学时,开始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全科医生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场所,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多是一级医院转轨而来,一级医院里医生的学历和职称都较低,尽管经过岗位培训有所提高,但老百姓还是认为他们不如大医院医生水平高;二是有些大医院确实也是将医疗技术水平稍差,但可以适合社区要求的医生分流到基层和社区,老百姓对其信任度不高。

  实际上全科医生应该是具有高素质的医生。《指导意见》明确了全科医生的“5+3”的培养模式,这些医生经过5 年的医学本科阶段学习,毕业后需再经过3 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医师资格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的训练方式不同于其他专科医生,如内科医生在训练时只要在内科的三级科室轮转,掌握内科疾病的治疗,而全科医生的训练是在内、外、妇、儿等二级科室轮转,还要在社区基地进行实践,学习的知识面更广,接触的病种数更多。

  误区二:全科医生是赤脚医生。赤脚医生,是文革中期开始后出现的名词,指一般未经正式医疗训练、仍持农业户口、“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他们提供的医疗是经验式的、祖传式的。全科医生是经过严格的医学专门训练、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国家认可的医生,他们提供的是具有理论依据、科学知识支撑和专门临床技能的医疗服务。全科医生的素质、服务内容和质量远远高于赤脚医生,所以说全科医生不是赤脚医生,但他们服务的对象是一样的,都是基层的百姓

  误区三:全科医生是“万金油”医生。一提到全科医生,很多人就认为是无所不能的医生,专业说法就是六位一体的医生,会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其实,这些功能的实现是要靠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共同来完成的,而不是依靠某一位医生能完成的。在这个团队中应该有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康复师、心理师和社会工作者等。造成这种误区的原因最主要的有两点:第一,大家对全科医生理解有偏差,以为“全科”就是全面,什么都会做,什么都该做;第二,到目前为止全科医生的工作职责范围不清楚,没有权威的界定。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两类服务,即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已经界定得十分清楚,也有专门的经费投入,而基本医疗的范畴仍是模糊概念,所以应该尽快明确基本医疗的范畴,明确全科医生的工作职责。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因此,全科医生不是“万金油”医生,而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郭爱民 作者为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