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教授的体质辨识,在健康人群的疾病预防中应用,响石潭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已病阶段,如何应用这个体质辨识呢?尤其是这个和中医的辨证论治有何区别?

辨证论治,比如阴虚外感风寒的感冒,外感风寒是标,阴虚是本,不管是治病求本,还是标本兼治,或者是先表后里等等,这些都属于中医辨证论治范畴的。当然,也可以说阴虚是体质,而外感风寒是证候,感冒是疾病,但是这个和辨证论治有何区别?体质辨识意义何在?响石潭困惑。

以下文字来自网络,作者署名明宇,具体不详。但是作者遇到和响石潭同样的困惑,我也是在这个困惑中不知道该怎么办?到底是自己的愚笨,还是这个所谓的体质辨识本身的不足?

王教授根据它的体质学说,提出了王琦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自认为是对中医诊疗体系的创新,其实还是中医的辨证论治,并没有什么新意。现代医学也好,中医也好,实际上都是先辨病的。

《王琦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书中谈到的王教授治不孕症、阳痿的两个病例也是先辨病的。那有不先问病人什么病就开始辨体质的。中医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资料,首先要辨的也是得了什么病,现在属于这个病的什么阶段。是外感病还是内伤病。在辨病上不会有什么不同。

中医对不同的病又有不同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是一个总的纲领,对疾病首先有一个病位和属性的认识。针对不同的病证又有不同的辨证方法。伤寒的六经辨证、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湿温病的三焦辨证、内科病的脏腑辨证,气血辨证、针灸的经络辨证等。但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气郁、血 瘀、痰湿、湿热、寒证、热证,可以说是中医诊断学十大基础病证。它们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我们又称它为十大病理性体质类型,这也是中医对疾病病理的一种群体化分类。绝大多数病都是建立在这十大病证的基础上。

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只是个纲,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到具体的脏腑上,如阳虚还需落实到是肾阳虚、心阳虚、脾阳虚、肺阳虚等。同时我们在辨证时除了主证,还要考虑到兼病、兼证,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

不是像王教授说的“胃寒了,胃热了,肺寒了,肺热了。”“你从浙江来,应该怎么开方用药?他从新疆来,怎么开方用药?这就是体质问题。”那么简单。到是教授的体质学说忽略了这些不同。一个阳虚体质就把肾阳虚、脾阳虚、肺阳虚等之间的不同完全抹掉了。其它体质类型也基本相似。

王教授的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并不存在。它仍然是先辨病后辨证。把中医辨证的十大基础病证中的七个病证说成了他的体质类型,用它来进行辨体。把进一步落实到具体脏腑的辨证和辨兼证,说成辨证。如此而已。

我们看一个王教授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病例:“李某,男,32 岁,2004 年7 月12 日初诊。形体壮实,面色红润,近年来性功能日衰,胁肋胀满,烦闷易怒,口苦咽干,小便时黄,大便偏干,阴囊潮湿,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辨属湿热体质,肝经湿热,宗筋弛缓之阳痿。宜清化湿热调体为主,兼以通络兴阳,予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略)七剂。水煎服。二诊:2004 年7 月19 日。药后诸症大减,心情舒畅,阳事易兴,二便通调,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缓。原方去龙胆草、山栀、黄芩,继服 14 剂巩固。按语:患者辨属湿热质,下注厥阴,病患阳痿之肝经湿热证。用龙胆泻肝汤清肝经湿热,为湿热质调体专方,另加蜈蚣、九香虫通络振痿,使湿热得去,经脉得舒,气血得调,调体与治病兼顾,而病证得除。”

从这一病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东西呢?王教授首先是辨病的,近年来性功能日衰,病属阳痿。第二步是辨他的湿热体质,其实就是辨中医的十大基本病证中的湿热病证。第三步所谓的辨证,就是把湿热之邪具体的落实到肝上。最后的诊断为:阳痿之肝经湿热证。用龙胆泻肝汤治疗,两者的辨证过程完全是一样的。是湿热之病邪下注厥阴,导致肝主筋脉的功能受损,宗筋弛缓而产生的阳痿;还是健康的、非疾病状态的、生理表现的湿热偏颇体质产生的阳痿,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由于王教授只承认他的湿热体质,不认同湿热之邪,这才是我们的分岐。龙胆泻肝汤是中医治疗肝经湿热证主方, 王教授用做了湿热质调体专方,所以在用方上并没有不同。王教授湿热体质中的湿热与下注厥阴导致阳痿的湿热有什么不同呢?我们看不出来。王教授把这一病例归纳为治病兼调体案。本当以治阳痿病为主,调湿热体质为辅,不然就不叫兼调体了。但王教授后面的治则是“宜清化湿热调体为主。兼以通络兴阳。”

治疗阳痿病用什么方法呢?用蜈蚣和九香虫。后面在专病专药中又说,如气郁者加九香虫、蜈蚣通络兴阳。我看过一篇报到,用振痿丹治疗阳痿,振痿丹中的主药就是蜈蚣。因为阳痿是湿热之邪引起的,清化湿热就是治痿。蜈蚣、九香虫在这里并不是治痿的主药。

治病先调体案中,有一例黄某阴汗案。因阴囊潮湿被诊断为阴汗病。“辨为湿热质,湿热内蕴,下注厥阴。治予清热化湿,调体治病。取龙胆泻肝汤合二妙散加减。”同样是湿热内蕴,下注厥阴的肝经湿热证, 一个表现为阳痿,一个表现为阴汗。

治疗方法基本是相同的,都以龙胆泻肝汤为主。问题是在王教授的体质分类中,湿热体质的主要表现有阴囊潮湿一项。就是说阴汗并不是病,而是在王教育授的“非疾病状态”之内。现在又成了要治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既在阴囊潮湿就是阴汗病,李某阳痿案中李某就有阴囊潮湿的病状,为什么又不诊断为阴汗病?王教授说:“较长时期以来,中医临床思维单一,阻碍了人们对临床复杂多元现象的认识,成为影响并制约中医疗效提高的重要因素。”又说:“近几十年来由于只强调辨证论治,忽略淡化辨体、辨病等重要因素,致使临床思维局限,理论覆盖不全,解释能力不足,诊疗水平下降。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必须遵循自身的规律,建立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发挥其综合优势,开辟新的前景。”大有中医救世主的味道。

上面我们已经看到,除了把中医的病证当做生理体质之外,所谓的新模式与中医的辨证论治没有任何的区别。那为什么又要贬低中医的辨证论治呢?在上面提到的李某阳痿病例和黄某的阴汗病案中,还有一点是特别应当提到的。李某只用了七剂药就把他近几年的阳痿治好了,而且把他的湿热体质也调整过来了。因为在二诊中就去掉了作为清理肝经湿热的主药,作为王教授调节湿热体质的主药,龙胆草、山栀子和黄芩。这么快,仅仅短短的七天,就把所称的湿热体质调整过来,黄某也只用了35剂药就“诸症均愈”了。这和王教授对体质概念的定义“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体质相对比较稳定”,不是又矛盾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