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岁的王伟,是成都青羊区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也是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进行健康管理的社区居民。因为有高血压,他要按照家庭医生的安排,每周测血压,并调整饮食结构。像王伟一样,患慢性病接受健康管理的人,在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有很多。截至目前,辖区内90%的居民已建立电子健康档案。针对慢性病、老年人、孕产妇、儿童、低保和残疾等重点管理人群,家庭医生将定期上门进行巡访。在成都,去年已有10个区县试点推行家庭医生制度。

等人看病到上门服务

华西都市报:您从哪一年开始负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这期间对比最鲜明的变化是什么?

王伟:从2004年原来的青羊区医院整体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就开始担任主任,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为主要工作。这几年,我感觉最明显的变化,是原来等着人来看病,现在我们的医务人员主动上门给居民做健康管理

华西都市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政策背景是什么?

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伟王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后的功能,就是提供基本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构建公益性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大型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相比,它走的是差异化路线。2009年过后,政府提出要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给居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当了载体。从就诊模式来看,这要求我们从被动等病人,转为主动为居民进行健康管理。

居民体检由政府买单

华西都市报:对居民或患者来说,这种主动带来的变化是什么?

王伟:对居民来说,疾病预防关口前移,不是等到有病去住院,而是改变观念,在家庭医生的指导下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2007年,青羊区推行家庭医生制度,随后成都开始大规模开展。现在,我们有7个家庭医生团队在为居民提供服务。原来居民来我们医院只能看病,现在是通过跟家庭医生的互动、沟通,来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逐步实现自我健康管理。此外,居民还能享受到由政府买单的公共卫生服务,比如全民健康体检。从2010年到现在,该服务已经开展了3年,每人每年20元的体检标准

去年接诊达15万人次

华西都市报:服务量有没有比较直接的变化?

王伟:我们整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的辖区是两个街道办、7个社区的居民,总共15万。2004年,我们一年的门诊服务量为3万人次,到去年,已经是15万人次,这意味着去年平均每人就诊一次。与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相比,社区医院收费低,医保报销比例高,而且就近很方便。

华西都市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样的?

王伟:下一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要优化运行机制、完善保障机制和补偿机制,以保持更高效的运转。政府在制度和经费上提供保障,在考核方面进行监督,保证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预计还将进一步调整人员结构,加大家庭医生的团队,满足辖区居民更多需求。

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华西都市报记者刘春梅  摄影雷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