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石潭

城市的核心是人。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庄严承诺——要坚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以市民感受为导向,努力使城市发展更有温度,让人民群众的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

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壮阔征程上,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民生关切始终牵动着这座城市发展的脉搏。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改善城市民生,成都将切实加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健全就业、社保、住房等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民生净福利指数,让市民生活更幸福,让城市未来更美好!

报告如是说

全面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公共服务统筹规划,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服务功能,完善教育、医疗、体育、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动态增长机制,在产业和人口密集区域,增加公立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教育和医疗水平,促进公平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城乡均衡发展。推行教育发展标准化,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强化义务教育,办好其他各类教育。加快建设健康城市,实施基层医疗卫生能力提升行动,全面加强纵向型、紧凑型医联体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市民健康。全面开展优质学校培育计划,增加优质教育供给。着力发展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公立医院和重点专科。支持和鼓励吸引高端医疗、教育、体育、文化等机构进入成都。构建多层次、普惠制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活出尊严、活出品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建设体育强市。

全面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强公共就业服务供给能力,完善自主创业支持体系,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岗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经营性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统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保障水平,支持社会关爱援助和慈善事业发展。完善租售补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让大爱阳光照亮每个角落,让党的关怀温暖每个家庭!

部门有举措

就业

推动实现人人享有 更加稳定更高质量就业

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我市将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大学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推广创业培训+专业技能返乡创业培训模式,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和创业促进就业专项行动计划,推进创业服务“互联网+”、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载体建设、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引导“四项工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建立“互联网+”新型就业培训模式,实施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行动、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水平。深入实施就业精准扶贫,加快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

社保

推动实现人人享有

更高质量社会保险

在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方面,记者从市人社局获悉,我市将完善城乡社会保险制度,深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实现法定人员参保全覆盖;深化社会保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以医保智能辅助审核系统、医保实时在线监控系统为核心的医保现代治理体系运行体制机制,市本级7月1日建成并运行以“一制五化多平台”为核心的社保经办管理服务现代化治理体系;稳步推进长期照护保险、工伤预防两项国家赋予的试点工作。

教育

增加教育要素投入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

在新的发展时期,成都教育定下新目标。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我市将加强教育经费保障,完善教育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合理联动的各级各类公办学校生均财政拨款稳定增长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教育;健全财政投入向教育重点领域倾斜的适时调整机制,加大市本级财政对远郊县(市)转移支付力度;实施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建立适应城市发展定位的民办教育体系。同时,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学前教育攻坚行动计划,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校,实施“优质学校培育计划”;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善义务教育学区制改革,推进“选课制”“走班制”教学;开展stem教育、创客教育、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和“双创”教育;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打造国际教育交流合作高地。

住房保障

全市保障性住房

截至3月底 竣工11.76万套

作为我市一项重要的民生实事工程,住房保障工作不断深化,实现了更多人的安居梦。记者从市房管局获悉,截至2017年3月底,全市保障性住房竣工11.76万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7.21万套、经济适用住房2.12万套、限价商品住房2.43万套。发放租赁补贴3.6万户,发放补贴资金3亿元。分配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6.46万套、经济适用住房2.22万套、限价商品住房1.92万套,合计分配保障性住房10.6万套。

医疗卫生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升起来”

方便市民就近就医

在方便市民就近就医方面,记者从市卫计委了解到,我市将以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为关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同时实施基层医疗卫生硬件再提升工程,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升起来”。同时,以产业、项目、人才建设为重点,坚持“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布局医疗服务资源。以“多方受益”为导向完善医改,推动医疗检验结果互认,统一市域范围内医疗服务价格。同时,提升医务人员薪酬待遇,推动加大政府办医财政投入。

专家这样看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陈艺:

以公共服务精准供给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陈艺看来,以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化推进公共服务改革,是新时期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创新之举。

陈艺分析说,当前,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单纯依靠财政投入来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将面临瓶颈;同时,随着人口结构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期望和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公共服务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结构才能进一步提高供给效率和改善服务效果的阶段。

“解决公共服务供给的结构性问题,需要各级政府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主体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以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满足且政府有义务也有能力提供的公共服务为重点,通过对公共服务需求的精准识别、公共服务规划的精心制定、公共服务产品的精益生产、公共服务内容的精确提供、公共服务过程的精细管理,来切实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化水平。”陈艺认为,可从扩大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构建“协同参与型”的新格局;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供给,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监督评价体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运行机制三个方面入手。

“基本公共服务体制要实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要明确各类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功能,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格局。”陈艺说,政府要做好主导,并与民间组织、事业单位等各方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

当格局形成时如何保障其即时顺利推进,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的技术标准很关键。她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技术标准至少应该包括公共服务范围与责任技术标准、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技术标准、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标准等内容。

然而陈艺认为,仅仅有良好协作格局与制度,对有效精准地让公共服务保障民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要建立充分反映公众意愿的决策机制,绩效管理评估机制与问责机制。”陈艺说,建立有效监督评价机制,对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进行问责监督,有利于形成对政府的外在压力,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最终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线抓落实

搞好保障房建设分配和后期管理

持续增强市民居住获得感、幸福感和认同感

“总共23栋楼,有16栋已经完成主体封顶,将进入下一步内外装饰装修的阶段。目前整体项目工程已完成约60%。”这是昨日记者在我市保障性住房项目锦丰新城施工现场了解到的。

尽管昨日天气多变,既有风雨交加又有炎炎烈日,但锦丰新城项目的施工现场却一直保持着“积极昂扬”的状态——塔吊一刻不停地运送材料,工人师傅们有的正熟练地操纵机械,有的在装卸货物……一派井然有序。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由住宅、商业裙房、地下室及附属用房组成,被市政府确定为我市首个建筑工业化试点示范项目,在四川地区首次实现了全方位BIM构件深化设计出图。“项目今年计划完成全部楼栋主体封顶,室内外装饰及安装完成50%,总平绿化工程、配电工程、自来水及燃气工程进入准备阶段。预计明年夏天全面竣工。”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这只是我市保障房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实事工程,我市住房保障工作正在不断深化。站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新起点上,住保工作将持续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以市民感受为导向,进一步从制度机制、施工技术等各方面搞好保障房建设分配和后期管理,持续增强市民居住获得感、幸福感和认同感,为促进人与城和谐共生,提升民生净福利指数,加快建设宜业宜居宜商的城市环境作出贡献。

面对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对住房保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完善租售补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我市将持续秉承“保障民生 和谐安居”理念,不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规范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创新服务保障模式,让住房保障工作取得更扎实的成效。

市民有愿景

愿景1

希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完善

新华少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杨兰: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实施基层医疗卫生能力提升行动,全面加强纵向型、紧凑型医联体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与我的工作息息相关。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我希望成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能够更加完善,获得社区居民更多信任,从以往的有病痛就往大医院跑,渐渐习惯先到社区卫生院来看看。

愿景2

希望能持续保障

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老师毕园:受全面二孩政策等因素影响,未来几年幼儿园需求量可能会较大,作为一名老师和家长,我对此十分关心。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就教育问题作了顶层设计,包括在产业和人口密集区域,增加学校;全面提升教育水平;推行教育发展标准化,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强化义务教育,办好其他各类教育;全面开展优质学校培育计划,增加优质教育供给等内容,真正让市民有更多获得感。希望能持续保障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促进孩子们智、体、德、美全面发展。

愿景3

希望设立更多更好的养老服务中心

成都锦汉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出纳李慧: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关乎每个家庭的民生热点。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要构建多层次、普惠制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活出尊严、活出品质让人印象深刻。希望能有更完善的服务体系,设立更多更好的养老服务中心,在这些机构里,老人可以享受到具有时代特色的公益性、人性化的社会化养老服务。

愿景4

希望成都创业环境越来越好

法国海归文晔: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到:“营造好环境,建设大平台,努力让人人都有创新创业机会,处处都有创新创业活力!”这让我备受鼓舞,对在成都创业的前景和家乡的未来面貌充满期待,坚定了要做一名“创业者”的决心。希望成都的创业环境越来越好,让我有机会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努力为成都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本报记者 徐璨 缪梦羽 赵子君 王静宇

来源:成都日报 2017年5月16日 原文:提升民生净福利指数 让市民生活更幸福 让城市未来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