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疲倦,没有精神,浑身酸软。24小时夜班,持续多日加班。

自从去年年终考核过后,我们就在试图调整工作模式,希望我们的工作不再变得那么被动,不再被各项考核牵着鼻子走,希望我们能够踏踏实实的管好手里面的社区居民。但不知道为什么?结果到了今年年终考核,却让大家觉得这是史上最恶劣的一次加班,这是何故?需要冷静思考一下。

回顾各个指标的要求,除了对于真实性内涵的提升,其余变化实质并不大,而且减小了管理率的权重,更加的强大规范管理率,理论上来说对我们工作是一个促进的作用,也和我们的工作基本是一致的。既然是一致性的工作,为何这时候会出现临时抱佛脚,整个科室奋力加班的情况出现?除了各项外界因素外?是不是也有着管理层至少是科室管理层决策的失误?作为科室主任,我必须反思。

去年12月份开始,我们就提出有效整合,通过三表合一促进居民健康管理,目的是希望通过签约表、体检表以及体质辨识表的整合,让每一个经手的重点人群都可以达到规范化管理。将人群总体分为老年人和65岁以下慢病人群两大类。同时给各个团队进行了任务量的分配。这种工作模式下,大家每天都觉得很紧绷,甚至觉得像打仗一样,不然就不能完成计划的任务。造成的负面影响就是大家压力大,出现为了达标数量而忽略质量的问题。优点是能够提升大家的积极性,能够确保按照进度完成工作任务。

4月份半年检查之后,依据考核的导向,我们更加强调了质量的提升,减少对数量的要求。于是4月份之后数量下降非常明显,社区居民体检的数量也有所减少。大家的工作压力得以缓解,不再那么的紧绷,不必每天为了完成数量而时刻神经质。质量也得以提升,但这个质量与目前考核所要求的质量,差异还是很大。也就是说希望通过减少数量来提升质量效果并不佳,一个是因为很多质量不可控,不是医护人员能够把握的,另外关键是对于质量的要求,大家不同阶段的认知是不同的。

比如对于质量的要求和把控的侧重点,对于质量要求明确指示等等。以科室为例,过去更多的强调医生是否给患者测血压?医生是否给患者做了体检?体检录入的结果纸质和电子的是否一致?医生是否给患者做了体质辨识?患者是否知道医生给其建档?对医生的服务是否满意?等等诸如此类。我们更强调的是医生是否做过这个事情,居民是否记得这个事情。强调的是实实在在做了这个事情,进行了健康管理。而我们也确确实实做了,大家都在奋力的前行。

而现在考核不仅是强调实实在在做了这个事情,更突出是否完整了的做了这个事情,以及居民健康管理各项数据的精确性。比如体检项目是否齐全,居民的身高体重数据,生活饮食习惯是否与居民本人一致,居民身份证号码等是否一致等等。而这些并不是我们以前内部质控的侧重点,至少科室内部质控如此。进而,大家疏于对这些信息的维护更新。

凡此种种,白驹过隙。就到了7月份,年终考核的时候。考核指标应该说更加的务实,这无可厚非。倒是通过考核显示出这些年工作中的一些疏漏,甚至一些大家习以为常的疏漏。或许这才是大家拼命加班的原因吧,我们在为自己曾经的不足而补课,然而补课就要付出代价。非常感动的是我们这个大集体,大家咬紧牙关,拼命的工作,和患者通电话或者面访,来不断的核实各项信息,夜深人不静,大家都在忘我的加班工作。

目前的现状,并不只是家庭医生团队的不足和疏漏,更有科室管理的盲区,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自己需要深刻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