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八佰非常火,穿越历史,缅怀先烈,不自主的泪目,下午准备带孩子去看一下。上午在翻看四行仓库保卫战资料时候看到了黄埔军校,进而才知道黄埔军校在1937年9月从南京迁到了成都。

窗外除了眺望雪山,还有楼下正对的北校场,这里是曾经的黄埔军校所在地。黄埔军校成都校本部位于成都市在北较场,占地300余亩,能容1个师的阅兵和举行分列式。1935年10月1日,国民党在成都设立军校,称谓黄埔军校成都分校,成立于同年。

1937年底,日军占领南京前夕,黄埔军校迁到成都。一直到国民党败退出大陆前没再变更校址,历时长达11年。除短训班外,有10期学员毕业于成都,是该校在大陆培训学员最多、校址未变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该校在大陆培训学员的最后一个时期。

北校场

在成都旧城区的东北、西北及西南部,有明清以来供驻军演武操练之用的东、南、西、北四个较场。北较场泛指今江汉路以北,府河之南,东、西两面临洛阳及昆明路的范围。清末民初,其规模并非如此,仅上述地区的西北部。1935年黄埔军校成都分校建校后,把古蜀遗迹武担山扩入校内,逐步形成今貌。

较场本是清代较射演武之地,乡试武闱设此,亦驻军队。清末创建新军,北较场先后办了不少军事训练学校,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川督赵尔升开办的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成都时期的黄埔军校原称黄埔军校成都分校。1935年,蒋介石委派军校前教育处长李明灏为成都分校主任,分校于同年10月1日成立,1936年4月15日开学。1938年1月,改称军校第3分校,该分校在本校迁川后即并入本校,将原成都分校北较场旧址改为校本部,学员总队则分驻西较场、南较场、皇城遗址及市西郊草堂寺、青羊宫等地。黄埔军校便在此延续到了在大陆的最后一期。

黄埔军校时期,曾在北面城墙开一城门,取名“存正门”至今仍存。又在门外护城河上建石拱桥一座,以教育长张治中(字文白)之字命名“文自桥”。又在正对大门东、西两院之间修观礼台一座,取名“中正堂”。西院还建有校长官邸。成都解放前夕,蒋介石曾在北较场为最后挣扎密谋策划并最终由此逃离成都飞赴台湾。

a3oqao7243457963855.jpeg

街道名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中央军校(黄埔军校)西迁到此,有许多分校也就设在这一带,因而集中了一批成都用国内其他大城市的名字命名的街道,昆明分校所在地丰豫仓街就改名昆明路,南京分校所在地武备街(又名止戈里)改名为白下路(南京古称白下), 洛阳分校所在地仁风里街(曾名武担山街、武备前街)改名为洛阳路,苦竹林街是武汉分校所在,所以就改名为江汉路。

武担山

北较场在古蜀国系成都城的墓葬区,现西南部的武担山,是成都最早的著名古迹。老成都江汉路在清代叫苦竹林街,附近多是蔬菜地和竹林,这里还有成都城内唯一的一座山——武担山,相传是蜀王开明妃墓。当时山上有武担山寺,山呈长形有一塔六角七级名芙蓉塔,登塔可俯瞰成都城全景,山上各处均有碑记,林木茂盛,黄葛、雪松参天。

相传,古蜀开明王曾取甘肃武都女为妃,王妃来成都后水土不服,不久便香消玉殒。蜀王悲痛至极,命武丁(奴隶)至武都担土为其垒坟为山,故名武担山。两千多年来曾引得不少文人骚客为之留下众多不朽的诗篇,唐宋时曾被辟为旅游地。现山上有一亭一塔,乃近代建筑。

武担山南是三国时期刘备登基的地方,武担山的典故作为古蜀国传说之一,历来与“望帝啼鹃”齐名,山上曾有石镜。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骚客歌咏的对象,诗人王勃、杜甫、薛涛、欧阳修、陆游等都曾对武担山及其典故进行题咏,武担山到了清代依然为成都的一处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

走在北较场西路,这里有一段老城墙。这段城墙就是当年黄埔军校的外墙,城墙里面就是军校原址,仰望城墙,浮想联翩……1949年至今,71年。又有多少人知道这里曾经是黄埔军校本部所在地,又有多少人知道黄埔军校在成都历时长达11年……

附:成都黄埔军校校址考 陈宇 《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