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虽然昨夜下了雨,但是仍然没有卸走夏日的炎热,成都处于炙烤模式。昨天因为参考西经培训学习的缘故,乘坐“天府号”高铁到了都江堰,“天府号”名字听起来非常的洋气。这是第二次到这里,上一次还是六年前。从犀浦到都江堰,十多分钟,非常便捷。培训会场外,便可以清晰的看到巍巍高山,不一样的美好迎面扑来。中午下课后,在去吃午饭途中,经过一座高塔,名为奎光塔。

 

时间比较紧,匆匆经过,拍了张照,便也没有进去。刚才查了些资料,对这座塔肃然起敬,这是庇佑都江堰人才亨通的灵塔。在古代,“奎”与“魁”音义相通,塔名奎光取意为文运昌盛,文风振兴,文人倍出。塔坐南向北,为密檐式六角砖塔,高十七层52.67米;塔内1-5层置塔心室和观景回廊,有螺旋石梯可登。在2008年512大地震中,由于之前保护措施得当,基础稳固,塔体虽有部分受损,但主体结构完好,震后依然耸立不倒。

奎光塔建成后,明代期间,灌县果然考中进士6人,举人16人,秀才无数。明末,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将石塔冲毁。在清代百十年间,灌县科考又是文风不振,农商百姓忧心忡忡,先后在嘉庆、道光年间几度倡议重建古塔都未能实施。清道光十年秋,广西桂林人,进士周因培出任灌县县令。为振兴灌县的科举和文风,在周因培的倡议和主持下,灌县绅贾集资九千银,道光十一年(1831年)在原址上重建该塔,次年竣工。奎光塔重建的当年,灌县青城乡人高溥就中了进士,后又有周盛典、董文炳、尚春配、贺鸿基四人相继考中进士。在周因培的影响下,尊儒重教在灌县蔚然成风,先后重修了文庙和文昌宫,全县还兴起了大办书院。都江堰人民对奎光塔有着深厚的感情,近200年来奎光塔一直被看作是振兴都江堰文风的象征,视为“镇县之宝”。

午饭是在西川街的豆花饭家常菜馆吃的,简单便宜,味道不错。此后顺着江安河返回培训地点。河水两岸,要么是餐馆,要么是茶铺,虽然太阳底下很热,但是河边的树荫下,非常的清凉,能够感受到流动的河水所带来的那种惬意和舒爽。都江堰,你好的立方体分外的醒目,不同国家的语言表达着同一种问候。江安河的水浩浩汤汤,最后流到温江、双流,到了府河,在宜宾汇入了长江。而都江堰的水,又来源自岷江。

 

很喜欢这里的感觉,适合居住,但又不是成都市区那种高楼大厦,缺乏了那种人间的泥土气息。可以看到很多开门的油坊,油坊里面还有堆积如山的菜籽,看来这是现场榨油。在一个拐弯处,一个大槐树下面这种很多棵玉米。玉米已经成熟被拌走了,但那份生命的盎然还是那么的挺拔与自然。当城市的喧嚣与农作物的静谧结合在一起,当人声的喧哗与喝茶的安详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不一样的和谐,不一样的韵味。

下午下课后,从培训地点到都江堰高铁站有4公里多,看了下时间,倒也来得及。于是步行前往,依然是顺着江安河,听着河流的哗哗疾步前行。恍惚间,感觉自己似乎到这里来过;恍惚间,感觉会在某个拐角处遇到父亲;恍惚间,人世间的一切烦恼都烟消云散;恍惚间,你我死后都会汇入江河湖海,进入大自然的再循环;恍惚间,天不再是天,地不再是地,一切都瞬间崩塌,一切都是烟消云散。就这样,飘飘荡荡,平平淡淡,和和美美,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