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血压、开药方、陪老人聊天,这是许多老百姓眼中社区医生的工作,与“做科研”并不沾边。但是社区医生也有自己的科研追求和学术梦想,只是因为受到诸多条件制约,社区医生想要做科研并不容易。那么,做科研会不会影响日常工作?哪些科研课题适合社区医生呢?为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做科研是许多社区医生的心愿

响石潭  “我们也是医生,也希望有科研课题,在学术上有属于自己的一块天地。这样,评职称的时候就不用再为论文担心了。但是,我们的工作太忙了。除了要出门诊,还有一大堆做也做不完的公共卫生工作,实在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做科研了,而且就算偶尔有闲暇,也不知该申请哪方面的科研课题,从何处着手。”在采访中,北京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名年轻的全科医生向记者道出了一番肺腑之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慢性病高发,这些社会问题带来的压力,很大一部分会最终转移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供需矛盾上。怎样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为社区居民服务?这就需要通过科研来创新方法,让科研成果更好地指导社区实践,不断提高公共卫生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同时,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医生扎根社区,他们对科研的要求更为迫切。在四川省成都市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医生陈锐是一名硕士研究生,主修中西医结合专业。他告诉记者,做科研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大有裨益。科研工作可以分两类,对已知经验的总结和对未知知识的探索,这两项能力的培养正是社区医生所需要的。做科研肯定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但是只要安排好时间,利用周末收集资料、写文章,不仅不会妨碍医疗工作,反而还有促进作用。

  这一观点得到了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祝墡珠的赞同。“社区医生的主要任务是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诊治与管理,使疾病控制的关口前移。我提倡社区医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前提下多做科研。”祝墡珠向记者举例说,上海市某社区的一名医生出门诊时接诊了多例因营养不良而导致贫血的老年患者,恰好他曾接触过相关的科研课题,认为贫血并非营养不良那么简单。于是这名医生通过进一步检查,发现这些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口腔问题,最终与口腔科医生联手治愈了患者的疾病。不难看出,这就是一个依托科研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好例子。

  记者了解到,目前除了北京、上海等地的社区医生在科研项目上有所涉猎,绝大多数社区医生还没有在学术界“一展身手”的机会,做科研成了越来越多社区医生的心愿。

  社区科研课题应该更贴近老百姓

  在北京市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叶财德医生是幸运的,从针灸推拿专业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后,尽管来到社区工作,但他并没有远离科研。“中心非常支持我们做科研。虽然目前我的资历和职称还不能独立申请课题,但是我已经参与了中心申请的很多课题。”叶财德告诉记者。据了解,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从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科委申请了多个科研题目,其中既有中心独立完成的“小项目”,也有和天坛医院等其他三家大医院共同合作的“大项目”。这些年,中心通过鼓励科研尝到了甜头,打出了自己的品牌。虽然项目不大,但是从小处着手,社区医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祝墡珠表示,当前不仅是社区医生需要科研,科研也越来越需要社区医生。“目前我国的科研成果中,基础医学成果要远多于临床,通俗地说就是‘研究小白鼠’的成果要多于‘研究人’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科研成本更高,操作起来更为复杂。但这种现状恰恰为社区医生做科研提供了思路,动物实验、基因研究等并不是社区医生应该做的科研,社区的科研课题应该更贴近老百姓。比如针对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了解疾病的发病趋势,提高控制率、知晓率等,进而指导我们改进预防和医疗模式。”祝墡珠说。

  北京市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杜雪平认为,社区医生做科研势在必行。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社区医生最有发言权,但目前我们缺少科研培训和参与机会。一些专家制定的慢性病管理指南等,虽然适应国家医改大气候,但流程繁琐、应用不便,反倒成了社区医生的负担,不能激发他们做科研的兴趣。

  社区医生不应仅仅是数据提供者

  “我们必须承认,现阶段社区医生做科研与大医院医生还存在一定差距。有一次,我参与评审一个社区科研项目,当时这个项目已经进入中期,但我看了之后觉得设计有问题,再做下去也不会有结果。于是我就帮他们修改,鼓励他们重新开始。所以,社区医生做科研需要技术、政策等多方的支持。”祝墡珠说。

  作为社区科研的亲历者,陈锐和叶财德深有同感,肩负繁重的医疗和公卫任务,社区医生要想安心做科研需要内力和外力的共同推动。内力是指建立更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社区医生关注科研。外力则是指政府、学会、科研院所等为社区医生提供更多提高科研能力和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

  据杜雪平介绍,“十一五”、“十二五”国家攻关课题,省、市、区、学会、协会、大专院校等都有科研立项,但是申请程序严谨、复杂,需要学科带头人有较强的科研实践功底,所以,大项目基本都落入专科医生囊中,而那些尚未成为学科带头人的社区医生就很难争取到项目。现在有很多学会、协会专为社区医生准备了一些小的科研项目,设计初衷很适合社区医生,但是需要申请者具备一定的科研教学素质,因此真正适合并申报的人并不多。

  杜雪平指出,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独立开展的科研课题较少,以综合医院为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辅的横向科研课题较多,如针对慢性病综合干预的科研立项。在双方合作的过程中,社区医生可以学习专科医生的科研素质、科研方法等,但同时令他们苦恼的是,他们承担了社区筛查、入户填写调查问卷等大量琐碎的工作,而最终却由专科医生总结成论文发表或拿出科研成果,社区医生的科研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库,综合医院和医学院校的专家应该多和社区医生沟通,从这里寻找科研灵感。”祝墡珠说。据她介绍,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就充当着“牵线搭桥”的角色,分会每季度召开一次青年委员会议,将会议地点设在社区,帮助专家和社区医生进行交流沟通。“当前我国慢性病问题突出,许多难题可以依靠社区医生这一纽带,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来寻求答案。当然专家们也要注意,不要只是‘拿数据’,应该同时培养起一支合格的社区科研队伍,建立‘学会-学校-医院-社区’联合科研的大平台。”祝墡珠说。

  编 后:鼓励社区医生参与科研,既有利于其自身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作为社区医生,您是否愿意做科研,想申请哪方面的课题?现有的激励措施和支持政策又该如何完善呢?欢迎来稿参与讨论。(作者:健康报记者 张 昊  2012 年12 月20 日 星期四)

  响石潭注:本文仅为全科医生学习交流之用,版权著作权归原作者。